10月19日,摄于港珠澳大桥入口的无人机照片展示了这座宏伟桥梁的壮丽景象。据悉,目前技术人员正在对桥梁的通讯设备进行最后的调试。未来,该桥梁将作为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公路)赛的赛道,为国际大赛提供高质量的硬件设施支持。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次以一个整体的形式承办全国性大型赛事。这不仅是体育领域的重要合作展示,更为大湾区主要城市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深化联动提供了契机。联合办赛之下,区域发展协同迈向更高台阶,有力地推动了高质量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进程中表现卓越。数据显示,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达到了14.79万亿元,在全球范围内超过了包括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在内的多个世界级湾区,如今已然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
赛事经济激发大湾区活力
“1、2、1、2……”伴随着激昂的号子声,10月12日,2025粤港澳青年龙舟邀请赛在佛山拉开帷幕。这场由澳门大学与佛山大学联合主办的赛事,吸引了粤港澳三地14所高校近300名学生参与,共同展示了青年一代的激情与活力。
赛事经济的崛起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年,在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名单中,广州和深圳双双入选,显示了两地在打造体育经济高地方面的重要潜力。
未来一年,广州计划举办省级以上规模赛事142场,并安排近200场大型群众性活动,不仅充实了市民的文体生活,还带来了总额达631.25亿元的体育消费规模,彰显了这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先地位。本已活力满满的深圳则更是举办了多项备受关注的国际赛事,例如国际篮联三人篮球赛、中国羽毛球大师赛、深圳马拉松等等,不断打响“赛事经济”品牌。
今年国庆与中秋节假期间,广东省共开展了140场群众体育活动,较去年同期增长超33%。体育赛事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体育体验,更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科技创新引领湾区未来
9月16日,“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载着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海马号”深海遥控潜水器扬帆启航,前往海马冷泉区采集第十五届全运会的火种。这不仅象征着体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更是粤港澳大湾区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
特区的创新能力持续突破。9月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结果显示,“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位列全球第一。这得益于大湾区内部形成的协同创新网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机构通过技术转移和专利项目,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此外,国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了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包括东莞的散裂中子源、深圳的鹏城实验室等,它们为港澳及全球科学家提供了广泛的资源。此外,合作建立的多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地区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区域联通助力共赢发展
从开通至今已经运行7年的港珠澳大桥,在联通三地交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截至目前,珠海公路口岸的旅客往来已超过9334万人次,通行的大桥车辆数也突破了1942万辆次,这一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改变了区域间的联系模式,让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更加高效便捷。
不止于港珠澳大桥,大湾区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前,新增三条城际铁路与两条地铁线路开通运营,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例如,广州将实现30分钟内可抵达佛山、东莞等中心地带,1小时可至深圳机场及周边城市。这让更多的人可以选择住在湾区的某一城市,却可以轻松在另一城市畅享工作与文化生活。
除了交通联系,粤港澳还推动规则对接和社会融合。三地联合制定的“湾区标准”涵盖了养老服务、中医药等36个领域,在加深产业和社会融合方面意义深远。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生活便利、前景广阔的理想之地。
一个充满活力、日益成长的世界级湾区,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南中国海岸崛起。这个集全球资源与人才为一体的区域,将向着更加繁荣的未来迈进。



